邦達集團 BANGDA GROUP - 以科技為動力 以質量求生存

莆田市新增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10-12 14:18:47
福建省政府公布全省1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此次公布的為第四批至第七批“國保”單位,其中莆田有9處,均為古建筑類。
地處荔城區梅園東路的元妙觀三清殿是唐貞觀二年(628年)創建的元妙觀建筑群中僅存的一殿。宋代重建后,至今保留宋時道教宮觀建筑風格,是研究宋代建筑、彩繪藝術等的實物見證。此次劃定東以元妙觀用地范圍東邊界外擴5米為界,西至北河邊東邊為界,南至梅園路南邊為界,北以元妙觀用地范圍北邊界外擴10米為界的保護范圍。
位于仙游縣楓亭鎮斗山上的天中萬壽塔,始建于五代,是全國較大的阿育王塔,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座航標塔,也深刻記錄了中原本土文化和舶來文化的交融歷程。今后,塔四周向外延伸50米為保護范圍。
綿延在荔城區黃石鎮東甲、徐厝、遮浪、東洋、東山村的海灘上的鎮海堤保護范圍在石堤兩端及內外兩側各延伸30米。鎮海堤橫臥在興化灣南岸木蘭溪入海口,全長6公里。由唐代閩浙觀察使裴次元創建,歷代屢有重修,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護著興化南洋平原20多萬畝良田。它也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早在2006年,就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游縣西苑鄉鳳頂村鳳冠山的無塵塔,創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為九座寺歷代寺僧圓寂后火化的荼毗塔,距今已1100多年。這是省內罕見的唐代古塔中具特殊的石塔之一。保護范圍是以塔心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坐落在“媽祖信俗遺產地”湄洲島的媽祖祖廟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具有千年歷史,見證了媽祖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中的獨特作用。保護范圍從東北至媽祖石雕像處,東南至觀音殿,西北至梳妝樓外15米處,西南至大牌坊外15米處。2006年5月25日,媽祖祖廟和祖廟的“媽祖祭典”分別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前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的寧海橋是座勢如長虹、凌空飛架的大石橋。因其所處的水文、地質復雜,工程巨大,建造質量高,向來是研究我省橋梁建筑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該橋初建于元代,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歷時15年才建成。這里也是莆田傳統24景中的“寧海初日”觀景點。保護范圍為南岸橋墩以南10米,上、下游護岸外擴各100米,北岸橋墩以北10米,上、下游護岸外擴各20米。
仙游縣龍華鎮燈塔村龍華寺前的龍華雙塔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1107-1118)郭勇為母親七十和八十壽誕,先后建東塔和西塔。明嘉靖年間(1522-1566)被倭寇燒損。1961年整修。東塔和西塔都是五層八角樓閣式石塔,比泉州東西塔(開元寺)早建近百年,比莆田釋迦文佛塔早建36年。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在龍華寺圍墻四周向外延伸10米。
同樣在仙游的還有鯉城街道城內街師范路的仙游文廟。始建于宋朝,是福建省四大文廟之一。廟內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對蟠龍浮雕石柱,氣勢不凡,極具藝術價值,凝聚著仙游人民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這里也是仙游純民風、興教育、出人才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仙游傳承光大的見證。劃定的保護范圍為北至崇勛祠、集賢堂北側滴水及延伸線,連東側明倫堂東側圍墻,南至少年宮南側大道,西至公園路與北側崇勛祠北滴水延伸線相接處。
秀嶼區平海鎮平海村的平海天后宮創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是湄洲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祠。清康熙年間,統一臺灣后由施瑯擴建。這座古老而且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建筑建設風格與眾不同。整個廟宇擁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因而又稱“百柱宮”。不僅如此,廊沿壓石也有108條,而宮前“師泉井”也是用108塊石頭砌成。既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首批涉臺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的平海天后宮保護范圍為自建筑外墻東南面向外延伸10米至水產站,西北面以謝金樹、謝洪恩厝交界走廊為界,西南面以宮埕為界,東北面以舊城墻為界。
記者了解到,我省公布省內1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后,要求各地、各有關單位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
截至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莆田市共有11處,除了此次劃定保護范圍的9處外,還有在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國保”單位的位于城廂區西南鳳凰山麓的廣化寺東側的釋迦文佛石塔及城廂區城南鄉木蘭村陂頭的木蘭陂。
閱讀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