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達集團 BANGDA GROUP - 以科技為動力 以質量求生存

三明市博物館藏品解密
2018-11-07 10:07:17
在眾寶之中,兩件有著三明市地域特色的寶貝,被推為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宋青白釉瓜棱執壺
走進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館,右手側第一件文物——宋代青白釉瓜棱執壺就是其中一件鎮館之寶。執壺高22.4厘米,重1.2千克。喇叭口,頸肩間連有一個雙帶狀把,對稱處置尖嘴長管圓彎流;肩部立有一對稱團菊紋紐及飾有一圈凹弦紋,腹部被縱向弦紋分為六棱瓜狀,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燈光下,青白釉壺身,釉質光潔瑩潤,胎白質堅、細膩,器型完美。
市博物館鄭華副館長介紹,1974年,我市考古人員在三元區莘口鎮發現一座北宋古墓,出土了一批的瓷器、鐵器等隨葬品,其中這件青白釉瓜棱執壺十分惹眼。此執壺美觀又實用,反映了當時制瓷工匠高超嫻熟的技術,是一件代表我市當地制瓷工藝的上乘之作。
雖從古墓中出土,但如此精美的宋青白釉執壺究竟產自何處,一直困擾著考古人員。直至1993年,福建省博物院會同我市文管會,對三元區中村回瑤窯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了與該執壺胎、釉、紋飾相類似的瓷片,由此證明了此執壺為中村回瑤生產的瓷器。
在《館藏文物》館最深處有個人造洞穴,里面的一組將樂縣龍棲山圣水巖庵“青云堂”石造像便是市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
圣水巖庵“青云堂”位于將樂縣龍棲山與萬全鄉交界處的圣水巖景區內,據《將樂縣縣志》記載,圣水巖庵“青云堂”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清末庵堂塌毀,這組石造像便開始經歷風雨考驗。出于對石造像的保護,1984年,經有關部門批準,將清云堂存留的石造像移至市博物館收藏。
“
這組石造像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道教造像,共有35件,包括佛、菩薩、羅漢、天王、祖師、弟子、雷公等,以及石瓶、石塔、石香爐、石井圈和建筑石構件。且并非同一個年代的產物,而是來自唐、宋、元、明、清不同年代,因供奉時間和來源不同,石造像的石質和雕造風格存在差異,但整體雕造細膩,結構勻稱,造型生動,刀法遒勁有力,線條流暢,體現了當時能工巧匠的雕造風格。
”
△鎮館之寶:將樂縣龍棲山圣水巖庵“青云堂”石造像(圖為其中的一尊羅漢)
“你看這尊羅漢石造坐像,頭戴僧帽,身穿盤肩交領打炮,外披袈裟,袈裟一角在左胸前用一環穿繞,雙手相交袖內,左拇指按壓右袖口,善跏跌坐。這羅漢的形象完全是生活中修行僧侶的真實寫照,它的藝術感染力主要體現在面部的刻畫上:面相方圓豐潤,寬額,彎眉,眉正中一白豪,眼微張開,嘴角上揚,含蓄的微笑,透露出妙不可言的智慧和用無言無法表達的情感,傳達出其內在的思想和靈魂。這體現出明代早期樸素簡練的造型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承襲了隋唐的寫實風格。”鄭華說,在這組石造像中,尤以羅漢像數量最多也最為生動,共13尊,大多基本完好,個別因石質較松,出現風化現象。
除了藝術,因這組石造像部分有明確紀年,為明代佛造像的斷代提供了標尺,對研究三明地區明代佛教傳播和石雕藝術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歷經幾百年的風吹雨打,有的甚至已殘缺不全,但仍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我省古代石雕作品中難得的文物珍品。
精心護寶
從文物征集、鑒定、保管、陳列(巡回)展出、宣傳教育、考古發掘到古建筑保護設計與非遺調查研究,這都是市博物館的事,但無論是哪件事,都離不開“護寶”二字。
△鎮館之寶:將樂縣龍棲山圣水巖庵“青云堂”石造像(圖為其中的一組石獸吻)
△鎮館之寶:將樂縣龍棲山圣水巖庵“青云堂”石造像(圖為其中的一尊弟子)
除了考古挖掘,民間征集是館藏重要來源之一,雖然想呵護更多的寶貝,但博物館的文物征集極為嚴格。什么樣的寶貝才能邁入市博物館的大門?
鄭華介紹,物件的年代必須在1949年之前;物件需具有代表性,且東西相對完整。必須經過省上專家鑒定,再經定價等程序,才能最終進入市博物館。
一旦進入市博物館也意味著庫中護寶開始。自建館以來,市博物館的寶貝們經歷了兩次洪水考驗。
1994年5月2日,市區遭受特大洪水,河水一旦上漲,文物就有會受到損失,幸而在洪水上漲之前,在武警的協助下,正順廟內陳列文物全面轉移妥當,但洪水對展櫥、榮先祠東北側部分墻體等破壞嚴重。
而2010年6月15日,市區持續強降雨,洪水上漲至正順廟大坪半米的高度,館內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全館一層文物在市森林武警指戰員的援助下安全轉移。
“一方面要和洪水搶時間,一方面文物包裝有嚴格的規定。因此我們在平時就做好各項準備,例如準備好文物包裝錦盒、緊急情況下啟動應急預案等。”鄭華介紹。
如今,新館落成,博物館里寶貝們的展示區更加安全規范,部分寶貝靜躺在《客家祖地》館、《紅色三明》館、《館藏文物》館、《崛起的三明》館及臨時展廳里,博物館人精心安排,讓其無聲勝有聲娓娓道來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
而另一些寶貝則藏在庫房深閨,那里不僅更寬敞還更為舒適。“在專業的庫房里,我們的要求是恒溫恒濕,一般溫度在26℃,但瓷器類的文物對這個倒要求不高。而根據三明的氣候特點,我們更需要注意防潮和防蛀。”鄭華介紹。
閱讀 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