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達集團 BANGDA GROUP - 以科技為動力 以質量求生存

西安市開展檔案文化建設
2020-03-18 13:09:15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品牌和形象。西安是世界歷史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蘊含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紅色基因,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亦是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有著豐富的檔案和文化資源。
近年來,西安市檔案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提出的“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尤其是“扎實加強文化建設”要求,將檔案事業發展融入全市文化建設大局,突出自身特色、挖掘館藏資源,以開放的姿態,積極探索與實踐檔案文化建設,不斷用文化建設的新成果展現檔案服務社會的新成效。
服務大局 發掘利用好西安檔案資源
市檔案館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積極挖掘館藏資源,為全市發展大局提供檔案服務。市檔案館注重對館藏歷史文化、時代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確立了守護中華文化根脈、傳承紅色基因、記錄西安發展的檔案收集、編研和宣傳方向。
西安如果沒有了雄偉厚重的城墻,西安還是你心目中那個被稱為“千年古都”的城市嗎?西安的城墻作為當今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龐大的古城垣,歷經歲月滄桑、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始終巍然屹立,成為西安這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最亮眼的名片,成為中外游客游覽西安的“網紅”打卡之地。市檔案館在編研《西安城墻保護檔案史料匯編》過程中,通過一組組厚厚的卷宗,真實反映了西安城墻這個標志性建筑曾因“大躍進”的拆城風、備戰時期的挖洞風、“文革”期間的搶占風而歷經劫難,幾臨滅頂之災。通過檔案史料,人們更多地了解到,倘若沒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3次力挽狂瀾和及時挽救,明確指示對西安城墻“認真保護,制止破壞”,我們也許早就已經失去了讓這座城市為之自豪的民族瑰寶。
2017年4月27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及夫人參訪西安,市檔案館結合前期整理編輯的西京陪都建設方面的檔案資料,編輯印刷了《西京籌備委員會、西京市政建設委員會與連震東》檔案資料畫冊,在漢長安城遺址天祿閣(民國時期西京籌備委員會辦天祿閣小學舊址)布置了“西京籌備委員會與天祿閣小學專題圖片展”,配合省市有關部門做好相關接待工作。在連戰一行參訪天祿閣遺址期間,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將畫冊贈送給連戰及夫人。連戰父親連震東先生曾供職西京籌備委員會及西京市政建設委員會近10年,與天祿閣小學頗有淵源,連戰也出生在西安并在西安度過了童年時代。連戰接過畫冊非常高興并連連表示感謝,他感慨道:“感謝你們把工作做得這么細致,把檔案資料保存得這么完整!”并隨即在畫冊扉頁題詞“天祿存史料,漢宮歌未央”。檔案工作為加強海峽兩岸關系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市檔案館先后整理編研《西安抗戰備忘》《西安市鐘鼓樓維修資料匯編》《交大西遷檔案史料匯編》《西安方言俗談》等數十種書籍資料,為西安文化名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檔案支撐。
堅守陣地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市檔案館作為市、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圍繞“尚德西安”“誠信西安”建設,堅持面向社會廣泛開展國情、市情、鄉情和革命歷史教育,通過舉辦講座、培訓、展覽和社會實踐等社會教育活動,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落細、落小、落實。
市檔案館積極開展檔案資料的編研整理工作,支持西安交大收集交通大學西遷檔案資料,幫助籌建西遷歷史博物館。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15位西安交大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市檔案館編印了《館藏交大西遷檔案史料匯編》,用檔案史料反映了交大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響應國家號召,舍棄上海優越的生活條件,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西安交大籌建西遷歷史博物館之際,市檔案館提供了《總理在交大遷校會議上的講話(記錄稿)》以及規劃征地建校、地方支援建設等大量檔案資料。2019年7月,為配合中央電視臺《為了可愛的中國》的拍攝工作,市檔案館向其提供了館藏交通大學西遷檔案資料。
同時,為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擴大宣傳教育面、影響力,方便人民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近年來,市檔案館在舉辦“館藏珍品檔案陳列展”“大西安追趕超越檔案資料圖片展”等固定展覽的同時,先后舉辦了“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圖片展”“檔案見證——西安百年歷史圖片展”等巡回展覽12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據統計,市檔案館年均接待參觀者3000余人次,館外巡展受眾20余萬,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轉型升級 打造檔案館文化品牌
檔案館是檔案文化建設的主陣地,是推進檔案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抓手。近年來,市檔案館圍繞全市文化名城戰略,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在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拓展創新上下功夫,不斷創新檔案文化建設工作思路、工作機制和載體形式,為社會公眾提供多樣的文化體驗和精神熏陶,涌現出一批思想新、內容新、形式新、符合時代精神的檔案品牌,在全市范圍產生了較大影響。
一是打造“檔案館日”品牌。從2014年起,市檔案館以國際檔案日為契機,每年舉辦“檔案館日”活動,組織機關單位干部、市民和學生走進檔案館,體驗檔案服務功能,了解檔案工作價值,近距離接觸檔案文化,切身感受檔案文化魅力,不斷提升檔案工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打造檔案文化品牌。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市檔案館與西安電視臺聯合制作了《西安紅色記憶》電視專題片;在《西安晚報》開設了宣傳和征集西安事變檔案的專欄,連續8期公布解讀相關檔案史料,征集到200多件珍貴檔案;與西安事變研究會、陜西華清宮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舉辦了“槍煙炮雨啟復興——西安事變史實陳列展”,參與策劃了《12·12》西安事變大型實景舞臺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西安事變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與西北大學西安事變研究中心合作,編輯了《西安事變圖文集》;整理館藏西安事變檔案資料,舉辦“西安事變檔案史料圖片展”,全方位反映了西安事變的歷史背景、經過及其重大意義。三是打造“網、號、刊”媒體品牌。市檔案館借助數字檔案館平臺,以西安檔案信息網、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抖音號等為媒介,組建專門編輯制作團隊,搭建起檔案館的“新媒體矩陣”,提高自身的“出鏡率”與“曝光度”,形成了有溫度、有態度、有深度的檔案宣傳風格,從而達到服務公眾的目的。目前,市檔案館各類網絡平臺日均瀏覽量近500人次,檔案雜志月發行量1000份。
立足特色 擴大對外文化交流
西安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市檔案館緊扣“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接收整理歐亞經濟論壇、“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西安航空基地綜合保稅區、西安港相關檔案資料,用檔案記錄西安發展,為西安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提供服務。
2015年,市檔案館赴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進行工作訪問,征集、拍攝了一批有關古絲綢之路檔案資料,實現了境外檔案征集工作“零”的突破。2018年,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市國家檔案館館長回訪了西安市檔案館,雙方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共同深入推進檔案科學管理、資源整合、學術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城市間檔案部門的交往與合作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下一步,市檔案館將進一步拓展檔案工作服務領域,提升檔案服務效能,譜寫新時代檔案文化建設新篇章。
閱讀 1258